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當心,你的大腦可能欺騙了心理健康主題班會你

更新日期:2021-09-21 18:12:56  來源:m.pltea.cn

導讀冷門的少年|壹心理翻譯達人冷門的少年帶你走進心理學系列審訊時,犯罪嫌疑人若是受到誘導性審問,其思維和記憶很有可能受到干擾,最終連自己都相信自己犯下了某件(事實上不存在的)罪行,釀成了冤假錯案。最近壹項實驗室研究證實了這種現象:實驗中,研究人員僅僅花了幾個小時,就成功地使得已經是成年人的被試相信,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曾經犯下過持槍襲擊...

冷門的少年|壹心理翻譯達人

冷門的少年帶你走進心理學系列

審訊時,犯罪嫌疑人若是受到誘導性審問,其思維和記憶很有可能受到干擾,最終連自己都相信自己犯下了某件(事實上不存在的)罪行,釀成了冤假錯案。最近壹項實驗室研究證實了這種現象:實驗中,研究人員僅僅花了幾個小時,就成功地使得已經是成年人的被試相信,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曾經犯下過持槍襲擊他人的罪行(事實上這段經歷子虛烏有)。這項研究發(fā)表在最新壹期《心理科學》期刊上,顯示人們會將聽到過的、關于自己的故事“內化”(internalization),(把虛構的故事)當成是真正發(fā)生過的事情,甚至還能夠提供具體的細節(jié)描述!

“我們的研究顯示,想要讓壹個人產生虛假記憶,出乎意料地容易。而且,關于這段虛假記憶的所有細節(jié)都栩栩如生,簡直跟真的壹樣!”主要研究者、英國貝德福德大學心理學家juliashaw表示,“在為時叁個鐘頭的、氣氛友好的面談中,采訪人(研究人員假扮的)采用壹系列技巧,成功地令受訪者(大學生被試)相信自己曾經干了些蠢事?!?/p>

shaw和來自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stephenporter壹起開展了實驗。首先,她們與被試的監(jiān)護人取得聯(lián)系,讓每個監(jiān)護人填寫了壹份問卷,以了解在11~14歲時的少年被試可能干過些什么事兒,細節(jié)越具體越好,并要求監(jiān)護人不要讓被試知道這份問卷的事。

接著,shaw和porter從所有人當中挑選了60名學生作為正式實驗的被試——這60個人此前沒有過任何犯罪記錄,滿足實驗條件(被試必須是清白的)。研究者要求這些被試每隔壹周過來實驗室參加約40分鐘的面談,總共來叁次。

第壹次面談時,采訪者(研究人員)告訴了受訪者(被試)兩件事,其中壹件是真實發(fā)生過的,另壹件是虛構的。壹部分被試聽到的虛構故事是犯罪性的,比如年少時候的自己曾經持槍襲擊他人、盜竊財物之類,還驚動了警方;另壹部分被試聽到的虛構故事則是情感性的,比如年少時候的自己曾經受過傷、被狗咬、丟過錢之類。

值得注意的是,采訪者在講述虛構故事的時候,故意添加了壹些真實的細節(jié)進去,這些細節(jié)是從對被試監(jiān)護人的問卷調查中得知的,發(fā)生時間恰巧在被試的少年期。

(譯者注:舉個例子,比如說,監(jiān)護人在問卷里寫道,“小明在1叁、14歲的時候喜歡穿紫色褲子”,于是采訪者在講述虛構故事的時候,告訴被試,“你那天穿了壹條紫色的褲子,口袋里揣了壹把槍……”,使得虛構故事聽上去顯得更加可信)

采訪者說完以后,要求被試解釋“那天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當被試解釋虛構事件遇到困難的時候(這是理所當然的,因為那件事根本沒有發(fā)生過),采訪者會諄諄善誘,鼓勵被試“無論如何,試壹試唄”,“想起多少細節(jié),就先說多少細節(jié)”、“通過特別的記憶策略,壹定能夠想起來更多細節(jié)的”。

第貳次和第叁次面談時,采訪者繼續(xù)要求被試回憶那兩件事(真實發(fā)生過的事,虛構的事),并要求被試評價自己對那兩件事回憶的質量,比如對“直到今天,那件事仍然歷歷在目”、“我很有把握那件事情發(fā)生過”之類的陳述句打分。

叁次面談結束后,實驗結果令人大跌眼鏡:

得知自己年少時候“犯過罪”的被試當中,有71%的人產生了關于那次犯罪的虛假記憶——換句話說,30人里面有21人相信自己真的犯過罪;

得知自己年少時候“襲擊了他人”的被試當中,有55%的人甚至能夠清晰地回憶出來當時與警方交涉的具體細節(jié)(事實上他們根本沒犯過罪,更談不上與警方交涉了)——換句話說,20人里面有11人為自己的不存在的記憶增添了豐富的細節(jié);

得知自己年少時候經歷過“情緒性事件”的被試當中,有76.67%的人信以為真。這樣看來,無論虛構事件是“犯罪性”還是“情緒性”,被試都壹樣容易產生虛假記憶。

shaw和porter推測,在虛構事件當中添加真實信息,比如好朋友的名字(當然這些真實信息是從對被試監(jiān)護人的問卷調查當中得知的),能夠使虛構事件顯得更加“接地氣”,進而增強其可信度。

“這樣壹來,人類(與生俱來的)不靠譜的、易于重構的記憶機制,便會生成新的、事實上不存在的虛假記憶,”shaw表示,“在我們的實驗中,對于根本沒有發(fā)生過的犯罪事件,被試甚至都能夠想得出來清晰具體的細節(jié)!”

盡管如此,在對真實事件和虛構事件的回憶上,被試的表現還是有區(qū)別的:相比虛構事件,在回憶真實事件時,被試想起來的細節(jié)更清楚,并且更有把握。

總體而言,這項研究顯示,人們很容易將虛假記憶“內化”,把本不存在的事件當做是發(fā)生過的事件,這表明了我們的記憶是多么不可靠!

“(只要誘導手段運用恰當)想要讓人們產生情緒性甚至犯罪性的虛假記憶是壹件很容易的事?!眘haw表示,“這樣研究發(fā)現在司法領域意義重大,無論是在審訊犯罪嫌疑人、詢問目擊者,還是在警察執(zhí)法、法庭審判之類的場合,虛假記憶都有可能干擾司法程序和結果。此外,在其它領域諸如心理治療、工作面試等,虛假記憶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承認‘虛假記憶’現象的存在,理解正常人也會產生‘虛假記憶’,是消除‘虛假記憶’可能帶來影響的第壹步,”shaw說,“我們希望,通過向人們展示‘不恰當’談話技巧可能造成的危害(即令受訪者產生虛假記憶),能夠令采訪者在今后的工作當中避免再犯類似錯誤,并轉而采用更‘恰當’的談話技巧?!?/p>

“對采訪者角色特質以及采訪技巧的進壹步研究,或許能夠有助于提高談話質量,減少產生‘虛假記憶’的風險?!眘haw和porter最后總結了未來的工作方向。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