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編撰:蘇子悅本文部分圖片摘自網(wǎng)易女人頻道的《劇能說》《白雪公主》、《灰姑娘》與《睡美人》都是西方經(jīng)典的以女性為主角的童話故事。近來《灰姑娘》上映,又引發(fā)了壹大波女人去電影院重溫了2個小時的“少女心”。為何諸如《灰姑娘》這種帶有“瑪麗蘇”性質的影視劇總能這么受歡...
編撰:蘇子悅
本文部分圖片摘自網(wǎng)易女人頻道的《劇能說》
《白雪公主》、《灰姑娘》與《睡美人》都是西方經(jīng)典的以女性為主角的童話故事。近來《灰姑娘》上映,又引發(fā)了壹大波女人去電影院重溫了2個小時的“少女心”。為何諸如《灰姑娘》這種帶有“瑪麗蘇”性質的影視劇總能這么受歡迎呢?
壹、圖文科普:那些有名的“瑪麗蘇”女郎
貳、“瑪麗蘇”文化稱霸熒屏的心理學解析
壹、瑪麗蘇滿足了人們內(nèi)心深處自戀的心理需求
自戀是人的本能。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當我們還是個0—6個月大的嬰兒時,都無法分辨自我與外界的區(qū)別,認為整個世界都是自己的壹部分,好像自己是全能的神壹樣,世界的存在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才逐漸意識到自己與世界是不同的,與他人是有邊界的,但自戀的心理需求壹直還埋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
在瑪麗蘇式的小說與影視劇中,作者將自我的壹部分自戀投射到主角身上,而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也不知不覺中將自己代入成主角,利用主角間接地滿足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少女幻想。
貳、為何瑪麗蘇如此不現(xiàn)實,還是有那么多人買賬?
盡管“瑪麗蘇”是壹個失敗的主角,過度的美麗、過度的才華、過度的幸運,這些都讓讀者無法感同身受,從而為這類創(chuàng)作帶來了尷尬。但在現(xiàn)實中,瑪麗蘇仍舊存在著壹大批粉絲。這種yy式的幻想,依賴青春期少女對理想愛情的幻想和對理想生活狀態(tài)的憧憬。純粹真空式的愛情、唾手可得的尊貴地位和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在瑪麗蘇的世界都是常態(tài),但在現(xiàn)實中每壹樣都是不那么容易的。
正常的成人有自戀的需要,持續(xù)終生的自戀會轉化成各種形式。人們希望被關注,而瑪麗蘇提供了舞臺。在瑪麗蘇作品中,萬能的“我”的存在能迅速讓人們的自戀情結移情,這個“我”是完美無瑕而又強大無比的,“我”是“瑪麗蘇”中永恒的主角,甚至是世界永恒的中心。這或許更像是壹種“精神勝利法”式的關于“成功”的白日夢幻想。
它給大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滿足和心理期盼,原本只能偷偷寫在日記本上或者空有幻想的“白日夢”竟能夠在小說上、熒屏上大放異彩,這份瑪麗蘇情結通過影視劇作品便能輕而易舉地找到大批的共鳴者。
叁、為何我們?nèi)绱丝释昝??成長就是相信普通的自己也是值得愛的
瑪麗蘇式的影視劇的主角代替我們實現(xiàn)了完美。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壹直被家長、老師、社會灌輸這樣的觀念:你如果想要被人愛和喜歡,就要滿足別人的期望,做壹個優(yōu)秀的人才行。這種“有條件的愛”具體表現(xiàn)為:對小學生來說,年年叁好生才是值得愛的;對少年來說,能吸引全校異性目光才是值得愛的;對很多成年人來說,賺到很多錢,永遠冷靜體面,從不慌亂迷茫才是值得愛的。
這種從小在”有條件的愛“中長大的小孩,如果沒有獲得成功,內(nèi)心深處的壹個固有觀念是:那個平常喜歡宅在家里、沒有太多特長、每天只是做著壹份普通工作的自己是沒有價值的,是不值得被別人愛的。因而才會沉溺于小說與影視劇中尋找壹種虛幻的心理滿足。
成長和理性壹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讓我們學會包容,獲得力量。若連不那么好的自己都無法包容,無法和解的話,包容他人也就是個偽命題。若沒有勇氣接受此刻,那繼續(xù)前行的勇氣也無從談起。這壹切先從拋棄瑪麗蘇狀態(tài)開始吧。
結語
當然,生活這么無聊,偶爾看個瑪麗蘇劇娛樂壹下身心也沒必要如此較真。那么看劇做瑪麗蘇夢,夢醒像超級瑪麗壹樣努力吧!如果你懶得連努力都不做的吧,那就早點兒洗洗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