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心理性格測試你到底多么沒有安全感?

更新日期:2021-08-27 21:03:35  來源:m.pltea.cn

導讀周欣悅|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新月與陸便士我曾經(jīng)壹度感覺很不安。例如,本來我中學成績壹直不太好,可是高考人品爆發(fā),奇跡般的考上了不該考上的學校。身為壹個學渣,卻潛伏在壹群學霸中間,難免惴惴不安,因為小船可能說翻就翻。...

周欣悅|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新月與陸便士

我曾經(jīng)壹度感覺很不安。例如,本來我中學成績壹直不太好,可是高考人品爆發(fā),奇跡般的考上了不該考上的學校。身為壹個學渣,卻潛伏在壹群學霸中間,難免惴惴不安,因為小船可能說翻就翻。

后來聽說壹些成功人士也這樣。他們內(nèi)心有壹種不安,感覺自己原本不屬于這個高位,不過是機緣巧合才獲得成功,擔心總有壹天會被人揭穿自己不夠格。1978年,兩位臨床心理學家給這種心理問題正式命名為“冒充者綜合征”(impostersyndrome),我覺得更好的翻譯是“心虛癥”。

怎樣才能看出誰沒有安全感呢?這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告訴你怎樣才能聽出來誰沒有安全感。

我們的語言常常會流露出我們真實的恐懼和不安。賓大和哈佛的壹群心理學家認為從語言上就可以聽出誰在心虛。那些越是對某種身份沒有自信的人,就越會下意識從語言上強調(diào)自己擁有這種身份。

例如“大學”這個詞語。有些大學是老牌大學,例如哈佛大學;但有些大學是剛從大專升級的大學。相比起來,可以推斷出,那些勉強升級成大學的學校更加沒有安全感。于是,研究者查看了壹些學校的網(wǎng)站,看看他們提到自己學校名字的時候,會不會特意包括“大學”這個詞。例如哈佛大學的網(wǎng)站上,到底是稱自己為“哈佛”就行了,還是非得說自己是“哈佛大學”。好吧,結果就跟預測的壹樣,越是勉強成為大學的學校,就會越多的稱自己為“某某大學”。這反應了編輯網(wǎng)站的人內(nèi)心的缺乏安全感。可是哈佛大學之流才懶得強調(diào)自己是“大學”呢。

他們接下來研究了“常春藤”這個詞。我們牢牢記得哈佛,耶魯,普林斯頓是常春藤大學,可是經(jīng)常會忘記了悲催的賓州大學也是常春藤大學。那到底是哈佛的大學生喜歡說“常春藤”這個詞,還是賓州大學的學生喜歡說“常春藤”這個詞呢?那當然是超沒安全感的賓州大學學生嘍。話說回來,為什么中國的大學那么喜歡說自己是“世界壹流大學”呢?

這還不夠,我們再來看看飛機場。你不要想歪了哦。這里說的是有灰機的機場。我們知道,要有國際航班的機場才能稱自己為“國際”機場。可以想象,小的國際機場更加沒有安全感。那么在網(wǎng)頁上,到底是小的國際機場更頻繁使用“國際”這個詞,還是大的國際機場更頻繁使用“國際”這個詞呢?你應該已經(jīng)猜到了,機場越小,就越頻繁強調(diào)自己是“國際”機場。根據(jù)這個結果,大膽的設想,是不是胸部大到被誤以為是動過隆胸手術的那些明星更頻繁強調(diào)自己的“天然”呢?顯然我又跑題了。

最后,就不能不提到我最愛的壹個研究了。這研究充分反映了心理學家的自嘲精神。在所有稱自己為“科學”的學科當中。比起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學是最沒有底氣的。因為它介于受人敬仰的科學和沒有同樣受人敬仰的社會科學之間。心理學心虛得要命,但是又很努力的要向科學靠攏。心理學里面壹直有壹種物理學崇拜。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心理學家恨不得在每句話后面都栽上“科學”兩個字。好吧,你現(xiàn)在知道怎樣讓我開心了,只需要稱我為“科學家”就足以讓我樂半天。

我認為這個研究有個很重要的缺陷。他們研究的都是人們向往成為的那些身份:“大學”,“常春藤”,“國際”,“科學”。這些都是好事啊。如果是受大眾鄙視的某種身份呢?例如“暴發(fā)戶”,“大媽”,“性工作者"?雖然沒有研究過,但我想人們會盡量避免說這些詞。當我才20多歲的時候,我從不忌諱說“大媽”這個詞,如今我已經(jīng)逼近大媽的年齡了,我就絕口不提而且也拒絕轉發(fā)關于“大媽”的文章。

根據(jù)這個邏輯,想要向別人證明你有滿滿的安全感嗎?趕快把這篇文章轉發(fā)到你的朋友圈吧!

作者簡介:周欣悅,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博士。研究成果曾被《紐約時報》、《時代周刊》、《新聞周刊》、《華爾街日報》、《bbc》和《nature》等雜志報道。獲國家優(yōu)秀青年科學基金;愛思唯爾(elsevier)高被引學者。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