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dǎo)讀“越催越慢,再催熄火”,平時開車在路上看到前車尾部寫著這句話,我總是會心一笑。的確,人在面對催促時,第一時間升騰起的情緒不是平靜接受,而是反抗拒絕。其實我自己也是慢性子,做事情屬于溫吞型。但是每當(dāng)孩子比我還慢時,我也是有種抓狂的感覺。相信每個媽媽都遇到過跟我一樣的情況,試試這位媽寫的方法,說不定會有不同的效果哦。01自從當(dāng)了媽,有...
“越催越慢,再催熄火”,平時開車在路上看到前車尾部寫著這句話,我總是會心一笑。的確,人在面對催促時,第一時間升騰起的情緒不是平靜接受,而是反抗拒絕。
其實我自己也是慢性子,做事情屬于溫吞型。但是每當(dāng)孩子比我還慢時,我也是有種抓狂的感覺。相信每個媽媽都遇到過跟我一樣的情況,試試這位媽寫的方法,說不定會有不同的效果哦。
01
自從當(dāng)了媽,有那么幾個字,每天至少說了上百遍。
“快點!”,“怎么這么慢?”、“再磨蹭就遲到了!”、“我讓你快點你聽到?jīng)]?”從起床開始,就陷入了一場和娃“爭分奪秒”的大戰(zhàn)。
兒子昨天睡得有點晚,今天早上費了好大一番功夫,我才把他從床上拖起來。
緊接著,就開始了“我催他后退”的慣常模式——
“快快快,去洗臉,一會遲到了?!焙⒆诱0椭劬φf:“媽媽,我還沒玩玩具呢?!?/p>
沒辦法,直接動手,我把他抱到了洗手臺前。剛轉(zhuǎn)身去拿毛巾,他一個箭步躥了出去,抓起了零食就打開往嘴里塞了一把。
好不容易硬拽回來把臉洗完,催他刷牙,他又不緊不慢地說:“我還沒吃完呢,你還催我啊?”
看著他細嚼慢咽地把最后一口吃的咽下肚,老母親感覺頭頂都快冒煙了:“快點刷牙,再不出門就遲到了!”
雞飛狗跳地刷完牙,我穿戴整齊站在門口對他喊:“快穿鞋,我要走了啊!”
一秒鐘戲精上身,他開始表演穿鞋的“困難模式”,伸著脖子蹬著腳,怎么也穿不進去。嘴里還嚷著:“媽媽,你幫幫我啊!”
結(jié)果就是我連拖帶拽沒好氣,娃一臉無辜淚汪汪。Ohmygod!從起床到出門,感覺自己的血槽已經(jīng)空了一半。
能讓老母親一秒破功的,莫過于四個字:“時間緊迫”。什么關(guān)注、傾聽、不包辦的育兒準(zhǔn)則,統(tǒng)統(tǒng)抵不過:“快遲到了。”
02
“越催越慢”成了困擾老母親的頭號難題。為了讓親子關(guān)系不在“催催催”的道路中徹底擱淺,我決定好好反思一下。
其實這個畫面無比熟悉,在我小時候,媽媽也每天從我起床就開始施展“催功”。
最后的結(jié)果是,我順利地成為了一個“慢性子”。有事沒事總喜歡磨蹭磨蹭,在磨蹭中竟然有一種安心的快感。
換位思考下來,猛然發(fā)現(xiàn),父母愛催促,對孩子來說危害頗深:
打擊孩子的主動性。
我們應(yīng)該都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自己原本剛剛想要去做一件事,卻被別人搶先要求了,一下子就覺得索然無味不想做了。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前些天,我?guī)鹤訌耐饷婊貋?。剛進家門,我放好東西順口就對他說了一句:“快去洗手啊。”
結(jié)果,剛走到衛(wèi)生間門口的這孩子又折了回來,走到我面前生氣地說:“我正要去洗手,你還說啊說的。”那一刻,我理解了他憤怒的點。
我把他的“主動性”變成了“被驅(qū)使”,他原本因自律產(chǎn)生的自豪感一下子就被抹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不被信任的憤怒感。
每一個孩子內(nèi)心都有主動變好的驅(qū)動,但父母的催促越密集,孩子的主動性就越?jīng)]有施展的空間。時間久了,憤怒感還會觸發(fā)逆反,甚至讓孩子愛上磨蹭。
不利于“秩序感”的養(yǎng)成。
孩子天生具有內(nèi)在的秩序感,并且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完善。秩序感本身,是孩子產(chǎn)生自律的基礎(chǔ)。
孩子有自己的節(jié)奏,很多時候,我們的催促實際上是在要求孩子用自己的秩序來向父母的秩序做妥協(xié)。
比如,我們催促孩子快點出門,更多時候是因為我們自己上班快遲到了。我們催促孩子快點吃飯,可能是因為我們想要早點出門逛街。
孩子注定比成人“慢半拍”,我們逼迫的“提速”,并不能真的使孩子效率變高。催促過于頻繁和嚴厲,還會使孩子形成簡單服從而懶于思考的習(xí)慣。
03
對于催娃,本身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盡管我們不情愿,但總有些時候不得不催。
不過,催娃做為一個保留手段,仍需要慎用。
首先需要區(qū)分的是,哪些情況下不能催,哪些情況下“套路催”。
在下面這些情況中,盡量做到不催娃:
▌“全神貫注”時不催娃。
當(dāng)孩子處于全神貫注的探索狀態(tài)中時,我們要盡量尊重孩子的節(jié)奏。
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與孩子之間的“沖突”:想拉著他去游樂場,他卻蹲在路邊專注地看起了螞蟻。想抓緊時間出門,孩子卻努力地系鞋帶系了5分鐘。
當(dāng)孩子全神貫注的投入在一項新技能的拓展,或者新事物的觀察,或者自己喜歡的游戲中時,父母的催促,會成為一種打擾,不利于孩子專注力和秩序感的形成。
▌“結(jié)束收尾”時不催娃。
結(jié)束收尾階段的催促打斷,不利于孩子在完整的自主活動中創(chuàng)建成就感、節(jié)奏感和責(zé)任心。
當(dāng)孩子處在收尾階段時,比如,搭積木即將完成、剪紙已經(jīng)剪了一半時,盡量給孩子的“收尾”工作讓出時間。
相比過程中的磨蹭,孩子也可能收尾時故意磨蹭。我們可以提醒孩子下一步的行程和錯過的結(jié)果,讓孩子把控收尾節(jié)奏,同時也形成“有始有終”的行為習(xí)慣。
▌“延遲滿足”時不催娃。
延遲滿足是自律的基本原則之一,自律的孩子注定能走得更遠?!把舆t滿足”有時候會自發(fā)地發(fā)生在孩子身上。
比如,得到一塊糖卻舍不得吃,在手里握很久以后再慢慢地吃掉。買了一塊蛋糕,把奶油留在最后慢慢吃。
這些情況下,我們一定要尊重孩子“延遲滿足”的意愿,孩子將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強化自己的延遲滿足能力。
04
除此,我們還有許多不得不催娃的時刻,矛盾的主要焦點,集中在日常的生活流程上。
不肯刷牙、不肯收拾玩具、不肯寫作業(yè),超過睡覺時間了,還磨磨蹭蹭想要再講幾個故事。此時,一味地讓步只能讓規(guī)則渙散,且不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習(xí)慣與做事習(xí)慣。
但具體如何催,除了讓孩子“快一點”之外,仍需要我們花費一些心思。
1、與孩子明確流程。
幼小的孩子對時間概念模糊,但對流程卻有更好的理解。
盡量與孩子建立起規(guī)范化的生活流程,如:“飯前飯后洗手”,“晚飯以后才可以看動畫片”,“先洗漱后講故事,然后上床”。
孩子在“固定流程”的生活中,往往能夠獲得安全感和掌控感,也更易于使孩子遵守規(guī)則。
2、責(zé)任清晰,強調(diào)“失去”。
催促常常會發(fā)展成為一場“拉鋸戰(zhàn)”,原因是父母比孩子更著急。此時,本該屬于孩子自主承擔(dān)的責(zé)任,卻轉(zhuǎn)移到了父母身上。
我們需要使孩子明白,他需要為自己的時間安排負責(zé)任,并承擔(dān)自然結(jié)果。
當(dāng)孩子磨蹭時,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溝通:“如果我們遲到了,你就會錯過幼兒園的早餐了?!薄叭绻槐M早去洗漱,今天我們就失去講故事的時間了?!钡f不要威脅。
3、要事先行,先吃苦后享受。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寫道:
“從5歲開始,孩子就可以學(xué)習(xí)自律這個原則,先承受痛苦,再享受快樂,避免眼前安逸帶來的不利。”
即使是成人,也有很多人受困于“拖延”??此剖菍⑼纯嘌雍?但實際上也并沒有充分享受到之前的快樂時光。先解決重要問題,感受痛苦和困難,但之后得到的是更大的快樂和完全的放松。
孩子需要在人生早期擁有更多這樣的體驗,獲得“要事先行”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同時需要父母及時的強化和鼓勵:
“寶貝首先完成了作業(yè),接下來,我們便可以盡情享受游戲的時間了。”
05
教育家盧梭說:“在早期教育上,不僅不應(yīng)當(dāng)爭取時間,而且還必須把時間白白地放過去?!?/p>
孩子,作為來到這個世界的“新人”,在他們的眼睛里,有太多被我們忽視的美好。我們長大太久了,久到常常忘記了,那些地上的格子路、樹下的螞蟻洞,也曾經(jīng)輕而易舉地占據(jù)了我們一整個下午的時光。
有時候,當(dāng)催促即將脫口而出,不妨蹲下來,看看孩子的世界里正在發(fā)生著什么。
靜待花開,不僅是對花的尊重,更是對自己的溫柔。
焦慮被放下時,才能夠看見陽光滿室、樹影婆娑。
親愛的孩子,你慢慢來,陪你慢慢長大,于我已是最美好的時光。
作者:佟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