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兒童心理 > 正文
導讀在這兩次醫(yī)治中,求助者逐漸暴露出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如以為自己不能象曾經那樣和人往來,自己的吸引力也不如早年,他人對自己的形象欠好,感到做什么事都做欠好等。這都是一些詳細工作,代表著求助者的表層錯誤觀念。針對這些觀念,咨詢師主張他在實踐情境中加以驗證,讓他去...
在這兩次醫(yī)治中,求助者逐漸暴露出一些不正確的觀念,如以為自己不能象曾經那樣和人往來,自己的吸引力也不如早年,他人對自己的形象欠好,感到做什么事都做欠好等。這都是一些詳細工作,代表著求助者的表層錯誤觀念。針對這些觀念,咨詢師主張他在實踐情境中加以驗證,讓他去問問周圍的人對他的形象是否真的那樣壞。一起鼓舞求助者從事一些簡略活動,看看他是否真的不能做這些工作。
實踐反應回來的成果是,求助者周圍的人除了覺得他心情欠好外,在其他方面和曾經并無很大不同,對他的點評依然較高。求助者對此成果感到快樂,因為他一向以為他人會因那件事瞧不起他,并深信自己做欠好任何工作,而經過驗證,他發(fā)現在一些工作上盡管做得還不能讓自己滿足,但成果卻不是幻想的那樣糟糕。
這樣,經過幾回實踐驗證與評論,求助者的一些表層錯誤觀念便不攻自破了,求助者的心情也因此有了好轉。但惋惜的是,這種作用并沒有繼續(xù)多長時刻,他依然堅持以為自己無法像曾經那樣日子。盡管一些人對自己形象很好,但他以為那只是單個的人,他無法確保一切他知道的人,特別是那些對他很重要的人也能這樣看待自己。他覺得自己在這些人面前體現得象個膽小鬼,在許多的重要工作上體現得毫無才能。他不再用詳細工作來解說自己的行為,而是代之以更為蔭蔽和籠統(tǒng)的另一種解說,即他堅持以為自己是個“白癡”,是個毫無才能和毫無價值的人。
上述主意顯然是前面說到的深層錯誤觀念。經過下面的說話,看看咨詢師是怎么使用語義剖析技能來糾正這些觀念的。
咨詢師:你說你是個白癡,是什么意思呢?是否僅指你在某一件工作上你是個白癡?
求助者:不是。我在許多方面都是這樣。愛情、學習、往來……我都失利了,這現已能夠闡明問題了。
咨詢師:但是你曾經并不是這樣呀?
求助者:是的,曾經我日子得很好,也很有才能。
咨詢師:已然這樣,你覺得把“我是個白癡”這句話換成“我現在是個白癡”,是否更適宜些?
求助者:嗯……或許是這樣。不過,我想無論是現在,仍是今后,我或許不會有什么改動了。
咨詢師:今后的事咱們先不去管它,咨詢師只剖析現在的狀況……你在說“我是個白癡”時,這兒的“我”指的是什么呢?
求助者:當然是作為一個全體的我的存在。
咨詢師:你這兒的“我”是不是太籠統(tǒng),太哲學化了?如同不太簡單被人了解。
求助者:我不太了解您的意思。
咨詢師:我是說這樣一個“我”應該包含“我”的各種行為,“我”做的每一件事,“我”的每個動作,以及與“我”有關的各種東西,如“我”的頭發(fā),“我”的呼吸,以及“我”的衣服等等,正是這些東西構成了“我”的存在,而脫離了這些詳細內容,這個“我”也就沒什么含義了,是這樣嗎?
求助者:(考慮一瞬間)我想是這樣的。
咨詢師:那么咱們就能夠換一種方法來說“我是個白癡”這句話,換句話說,你能夠用方才說到的那些“我”的詳細內容來替代“我”。你能夠試一試。
求助者:那就是說,我的各種行為是白癡的行為,我做的每件事都像白癡相同?!业念^發(fā)、我的呼吸、以及我的衣服……好象不能那樣說了。(搖頭,笑)
咨詢師:對,你能夠說“我前次愛情時的體現就像個白癡相同”或“我和人往來時像個白癡”,乃至能夠說“我做的每件事都像個白癡”之類的話,但你不能說“我的每個動作也像個白癡”或“我的呼吸像個白癡”以及“我睡覺時就像個白癡”之類的話。這樣的語句就沒什么含義了,是嗎?
求助者:(若有所思地允許)
咨詢師:況且你并不是在每件事上都體現得像個白癡,在一些事上你做得并不比他人笨,這一點在前面咱們現已證明了。
求助者:但我為什么知道不到這一點呢?
咨詢師:因為你現已習慣了用“我是個白癡”這類先入為主的觀念考慮問題。
求助者:你是說這樣就簡單掩蓋現實,夸張結果,把那些不是白癡的行為看成象白癡相同?
咨詢師:很快樂你能知道到這一點。但這還不行,你能告訴我你方才那句話里的“白癡”這個詞有什么詳細含義嗎?
求助者:一會兒說不上來,但總歸是個貶義詞。
咨詢師:對這個詞,淺顯的了解是“沒有把工作做好”或“做的不如他人好”,或者是“智力不高”。這樣說,就削減愛情顏色,但更客觀,更有實踐含義。
求助者:是這樣的。
咨詢師:好,考慮一下咱們方才的剖析,你能不能把“我是個白癡”這句話重新說出來呢?
求助者:讓我試一試,我想應該這樣說“我現在在愛情這件事上沒有做好”。
咨詢師:很好!這句話就比本來那句話的含義豐富,它標明你曩昔并不是個“白癡”,盡管現在在某些工作上沒處理好,但卻不能闡明你在其他工作上或在今后也不能做好,是這樣嗎?
求助者:你的話有一些道理。
咨詢師:好,你回去后還能夠再自己做一些相似的剖析……
[剖析]能夠看出,咨詢師在使用語義剖析技能時,并沒有向求助者僵硬地灌注這套語義學的理論。實踐上,咨詢師在引導求助者依照合理的思想邏輯完結一種擴大語句的操練,即把代表求助者深層錯誤觀念的“主語+謂語+表語”語句結構擴大為“定語+主語(特定的客體和行為)+狀語(時刻限制)+謂+表語(能夠進行有含義的點評)”的語句。這樣就把本來無含義的語句轉化成為更詳細更客觀的語句。經過這種操練,求助者學會了用客觀規(guī)范來看待自己的問題,而且對問題以外的其它行為也有了新的知道。
咨詢師在引導求助者做這種操練時是按必定層次進行的。例如,咨詢師首先從時刻狀語下手。因為在“我是個白癡”這句話中沒有時刻狀語加以限制,然后簡單使求助者深信這種判別所表達的內容是安穩(wěn)不變的。然后咨詢師引導求助者對“我”及其組成部分進行剖析,并讓求助者親身進行替換操練,直到求助者自己知道到本來那種判別是不合邏輯的。最終是對表語“白癡”一詞進行轉化,使之更具有客觀含義。因此在進行語義剖析時,先剖析那一部分的次序并不重要,但必定要有層次,也就是說要一步步地剖析,而不要“大雜燴”。只要這樣,才能使咨詢師在剖析時能堅持較緊密的邏輯性,求助者也才更簡單體會。
當然,這種技能不必定只在咨詢中進行。咨詢師能夠把這種技能教給求助者,并以家庭作業(yè)的方法,安置給求助者在醫(yī)治后自己操練完結。正如在上面的比如中,咨詢師讓求助者回去后列出相似“我是……”的自我判別句式,然后按要求進行語句轉化,并要求求助者記錄下對轉化后語句的感觸和點評,比較那一種更客觀。鄙人一次咨詢中,求助者可就這些自我感觸和體會進一步和咨詢師進行更深的評論。這種作業(yè)對改動求助者錯誤觀念,樹立正確的認知進程也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