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dǎo)讀侯瑞鶴丨壹心理專欄作家近些年,媒體不時報道幼兒園老師對小孩進行虐待、體罰,手段讓人難以置信,更難以和幼兒園老師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令人困惑的是,為什么小孩被傷害后沒有告訴家長,而是選擇了沉默呢?沉默可能是聰明的應(yīng)對方法記得有壹條新聞中提到,小孩之所以不告訴家長,是“我怕媽媽擔(dān)心”。相對于自己所受的傷害而言,不讓媽媽擔(dān)心...
侯瑞鶴丨壹心理專欄作家
近些年,媒體不時報道幼兒園老師對小孩進行虐待、體罰,手段讓人難以置信,更難以和幼兒園老師的形象聯(lián)系起來。令人困惑的是,為什么小孩被傷害后沒有告訴家長,而是選擇了沉默呢?
沉默可能是聰明的應(yīng)對方法
記得有壹條新聞中提到,小孩之所以不告訴家長,是“我怕媽媽擔(dān)心”。相對于自己所受的傷害而言,不讓媽媽擔(dān)心更重要,聽起來感覺小孩太乖了,讓人有些心酸心疼。
然而,更深層的原因可能并非如此。小孩壹定不只是因為怕媽媽擔(dān)心,通常媽媽擔(dān)心,是因為事情不像自己期待的發(fā)展,從而會有焦慮的表現(xiàn)。在焦慮情緒的驅(qū)使下,父母們?nèi)菀鬃龅耐羌庇诩m正小孩的想法或表達,小孩會感受到自己被否定,沒有被理解和看到。
慢慢的,小孩得到壹個印象——父母不能理解我,如果和他們說壹些事情,尤其是負面的,他們會不喜歡,會擔(dān)心。我覺得自己不是好小孩,父母就不愛我了。
因此,小孩最聰明的選擇自然是,為了少受評判和獲得愛,遇到什么事情就少和家長說,不和家長說,小孩與家長的互動常常流于表面和淺層。
壹些大學(xué)生出現(xiàn)非常嚴重的心理障礙時,老師和父母溝通,父母通常的反應(yīng)是“不可能啊,我家小孩好好的,昨天還電話說壹切都好”。其實,有的學(xué)生心理困擾已經(jīng)好多年了,做父母的往往并不知曉。
父母的理想標準拒絕了真實的小孩
我們來看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片斷你是否熟悉:
壹、童童:“媽媽,我不喜歡我們班的婷婷?!?/p>
媽媽:“童童,婷婷是你的好朋友,你怎么能夠不喜歡婷婷呢,她知道后會多難過呀?!保▼寢尷硐胫械男『⑹窍矚g與小朋友玩)
貳、童童:“我喜歡小小家的房子,她家的房子更大更漂亮。”
媽媽:“童童,你怎么能夠這樣想,我們家的房子雖然沒有那么大,但也很好呀?!保▼寢尷硐胫械男『⑹且藏殬返溃回潏D享受。)
叁、童童:“媽媽,我不喜歡吃紅棗?!?/p>
媽媽:“為什么呀,你不是前幾天還說喜歡吃嗎?”(媽媽理想的小孩是壹直喜歡吃健康的食品。)
肆、童童:“我不喜歡上幼兒園?!?/p>
媽媽:“幼兒園多好呀,有滑梯,還有好多小朋友?!保▼寢尷硐氲男『⑹翘焯鞇凵嫌變簣@。)
類似的親子對話片斷在生活中應(yīng)該很熟悉,我們通常也不覺得這有什么不妥。然而,細品壹下,這每壹次對話都在告訴小孩:你不應(yīng)該有這些想法,像媽媽心目中期待的就好了。
媽媽的每壹句回饋,其實沒有看到眼前的小孩,沒有關(guān)注小孩的內(nèi)心感受、情緒狀態(tài)、小孩的想法等,而只是活在自己頭腦中理想小孩的標準中,急于去評價糾正。成人拒絕了解小孩內(nèi)心真實發(fā)生的,就是拒絕真實的小孩。
帶著好奇走進小孩的內(nèi)心
壹次兒子和幾個小朋友壹起,玩得非常開心。大人們正在聊天,忽然,壹個小朋友跑進來,很郁悶地走到媽媽身邊說:“媽媽,我不想在這玩了,我要回家?!眿寢尯芾Щ?,剛才還玩得很高興,怎么就忽然要求回去了呢?于是問小孩:“為什么不想玩了,你們是好朋友呀,在壹起不是玩得很好嗎?”小孩說不出來原因,就嘟囔著:“我要回家,我再也不和他們做好朋友了,不想和他們玩了”。媽媽不知原因,試著安慰小孩無果。
我對小孩媽媽示意,走到小孩身邊,拉著小孩的手問:“我看到你走過來時,好像很不高興的樣子,是不是生氣了?”小孩點點頭。
我問:“能不能給我說說發(fā)生了什么事?”
小孩:“因為他們說……(省略具體內(nèi)容),我很生氣,我再也不要和他們玩了?!?/p>
我說:“哦,他們這樣子做,你覺得他們不應(yīng)該,所以很生氣是吧。”小孩又用力地點了點頭。此時,我能感覺到小孩其實內(nèi)心的情緒因為被看到,已經(jīng)不再是氣鼓鼓的了。
此時,小孩已經(jīng)愿意和我溝通了,接下來,我們才是針對事情和小孩交流了。只有小孩的情緒被看到了,小孩也才可能聽得進你說的話。
后來,小孩的情緒雖然仍然有些郁悶,那是情緒恢復(fù)的自然過程,但再也不提要回家的事情了,而是投入到別的事情中開始玩了。
行為和語言只是我們看到的壹個人的很少部分,就像冰山上的壹角,并不是冰山的全部。同理,小孩的行為和語言也只是他的壹小部分,小孩不等于他的行為和語言,他有更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如果我們把行為、語言或情緒看作是小孩內(nèi)心世界的壹個信息,就更可能放下頭腦中的諸多評判,而是帶著更多的好奇,走進小孩的內(nèi)心世界,給小孩更多的心理支持。
只有小孩感受到他的整個人、而不只是表現(xiàn)好的時候才被理解,被接納,他才敢于自由地在你面前表達他的想法,展現(xiàn)他的痛苦和快樂,而不擔(dān)心被否定和批評。你才得以有機會在他需要的時候提供可能的支持和幫助。
關(guān)系是否親密,真實和真誠是基礎(chǔ)。否則,不管是親子還是夫妻,即使彼此之間很多的愛和照顧,如果不能真實地做自己,這種關(guān)系就會是壹種消耗,而不是滋養(yǎng)。
作者簡介:
侯瑞鶴,中科院心理所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xué)博士,高校心理咨詢師,“紫藤親子育兒”主創(chuàng)。普及科學(xué)的親子育兒之道,也促進父母的自我覺察與成長。致力于成就“足夠好”的父母,讓您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育兒經(jīng)!
本文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