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讓兒子在自己課堂上乖一些,不是讓兒子改變

更新日期:2021-09-19 12:08:05  來源:m.pltea.cn

導讀一個小學老師來到咨詢室,非常苦惱地訴說她的煩惱,她是班主任,教一年級,她的兒子是她班上的學生。因為她是這個學校最好的老師,正好她兒子上小學的時候,由她來帶一年級,她把兒子放在其他老師的班里不放心,再說她的班是這個學校最好的班級,不知有多少人...

一個小學老師來到咨詢室,非常苦惱地訴說她的煩惱,她是班主任,教一年級,她的兒子是她班上的學生。因為她是這個學校最好的老師,正好她兒子上小學的時候,由她來帶一年級,她把兒子放在其他老師的班里不放心,再說她的班是這個學校最好的班級,不知有多少人要找校長的關系才能進入她帶的班。于是她自然而然地把兒子放在自己的班里。

可是沒想到,這一個班非常難帶,這是她以前的帶班經驗所沒有遇到的。尤其是兒子在班里的行為更讓她為難困惑。她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些煩惱。她想讓兒子在自己的課堂上乖一些。

當她講這件事的時候,我想起我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在我的班里,有一個同學的媽媽是我們的班主任。這個孩子跟她媽媽的斗爭,常常使我們非常興奮,她把媽媽(我們的老師)氣的要跳腳的時候,我們都是看戲的孩子,很興奮地想知道接下來會怎么樣。記得有一次,她媽媽要求大家聽寫單詞,她上去黑板上默寫,媽媽在下邊背對著黑板念單詞的時候,她在上邊對著大家做鬼臉,當同學們大笑的時候,媽媽轉過身,她也趕快轉過身裝作寫單詞。大家笑得更厲害了。課堂失控了。媽媽生氣了,要把她趕出課堂,她坐在地上抱著媽媽的腿不放,媽媽無可奈何,任她坐在講臺前,她就開始哭。媽媽不理她,給我們上課,媽媽講的聲音大,她的哭聲大,媽媽講課的聲音小,她的哭聲跟著變小。最后,那一節(jié)課在老師的惱羞成怒和我們的歡樂中結束了。

孩子在上小學的時候是6歲,6歲的孩子正處于與媽媽的矛盾時期,既依賴媽媽,離不開媽媽,又開始有了獨立的意識,想離開媽媽。所以在這個年齡的孩子往往表現(xiàn)得很矛盾,沒有安全感。6歲前,媽媽是他的世界的中心;而6歲后,他自己是世界的中心。這個時期,媽媽感受到有時是孩子的依賴,有時是孩子在煩躁地推開自己。

在這個時期,孩子從家庭開始走向社會了。在學校,孩子開始模仿其他年級的孩子。老師的話就是圣旨,孩子經常說的一句話是:這是我們老師說的。口氣很驕傲。他會努力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遵從指揮,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師的夸獎和贊許。在家庭中,孩子是那個粘人的寶貝,放學回家,他會把在學校的沮喪和疲憊發(fā)泄到媽媽身上。

這個時候,媽媽要理解孩子,耐心地給孩子的變化一個穩(wěn)定的承載,像一個穩(wěn)定器一樣,給孩子一份安全感。

正是由于孩子處于這樣一個不穩(wěn)定的時期,他對于自己的角色還沒有一個穩(wěn)定的認同,更不可能在不同場合扮演不同角色。

當孩子在媽媽的班上上課的時候,對于孩子而言,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件。

對于孩子來說,他一直是媽媽兒子的角色,他習慣于媽媽只關注他一個人。而在課堂上,媽媽會把關注分給那么多的學生,孩子受不了,會以為媽媽不愛自己了。這時,他會用各種手段去測試媽媽到底愛不愛自己。這樣就會在課堂上出現(xiàn)各種狀況。

在孩子的感覺中,與媽媽是一體的,當媽媽管理學生的時候,孩子認為自己也有權力管理大家,像一個小老師一樣的角色便出現(xiàn)了。孩子會自然認為他與其他學生是不一樣的。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孩子會做出很多媽媽不希望出現(xiàn)的行為。

而對于媽媽來說,希望孩子與其他學生一樣,平等地出現(xiàn)在課堂上,扮演學生的角色。媽媽會一視同仁,兒子能與其他孩子一樣遵守紀律。

但是媽媽不知道對于6、7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要求實在是太高了。何況不是只有兒子做不到,還有媽媽做不到的地方。

比如,前邊這個媽媽,希望兒子在自己的課堂上受到最好的教育,那么,她的內心是希望兒子出類拔萃的。當兒子表現(xiàn)的不如其他孩子時,媽媽會受傷,自然地去更多的關注兒子,給兒子更多的機會。這時,媽媽表現(xiàn)出的這種不平等,對于自己孩子和其他學生都是一種傷害。

兒子會感覺到媽媽認為自己不好,才這樣提問自己,才這樣“訓斥”自己。而其他學生會感覺到不公平,學生眼中的老師失去了公正。對于同樣是6、7歲的孩子而言,在學校對于老師是非常理想化的,當他們看到自己的老師并不是自己心目中的那個好老師,會大失所望,而這種失望引發(fā)的情緒,又會帶到課堂中去。

當孩子在同學交往中遇到不開心的事,感覺受傷了。如果是普通孩子,在學校,會聽從老師的教導,照顧大局,學習做一個社會人的角色,克制自己的情緒?;氐郊依?,可能會給媽媽大哭一場,來訴說自己的委屈,這種撒嬌退行,只是想讓媽媽抱一抱,安慰一下,并非真的要退回家里,不再去學校。第二天,得到安慰的孩子還會在學校按照大家的規(guī)則成長。

然而,當孩子面對既是媽媽,又是班主任的這個復雜角色,孩子會分不清在此刻,應該對這個媽媽,或是班主任,是撒嬌呢,還是克制呢。孩子心理的能量不能正確釋放,不能正常的做出應對,這對于孩子的邊界感的建立,是很有問題的。包括在媽媽面前,搞不清是在家里,還是在教室里,空間的邊界感和人際的邊界感,都呈現(xiàn)出混亂。

所以在這種混亂感中,孩子所做出的一些行為,自然會帶著混亂,媽媽感覺這個孩子不象以前那樣好管理了,也不知道孩子此刻為何做出這樣不可理喻的行為。更加混亂的是,班級里的孩子感受到這個學生與老師之間角色混亂的表現(xiàn),會不自覺地代入到自己的身上,失去秩序感和穩(wěn)定感,會模仿這些行為,給老師造成更大的困惑。

看來,這位老師想讓兒子在自己課堂上乖一些,最好的解決辦法,不是讓兒子改變。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