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 孩子說:“那個弟弟真討厭,總是在我們玩的時候搗亂!”媽媽說:“怎么會呢,那個弟弟看上去很可愛呀,你就和他一起玩嘛。” 孩子說:“今天只是在課堂...
孩子說:“那個弟弟真討厭,總是在我們玩的時候搗亂!”媽媽說:“怎么會呢,那個弟弟看上去很可愛呀,你就和他一起玩嘛。”
孩子說:“今天只是在課堂上扭了一下頭就被老師批評不專心,真生氣!”爸爸說:“老師做得對,本來就是你沒有遵守課堂紀律。”
孩子說:“我經(jīng)常把玩具讓玲玲玩,可她的新玩具卻不給我玩,她真小氣。”媽媽說:“沒關系,你再想想其他辦法。”
孩子說:“我的同桌竟然向老師告狀說我抄答案,我真想把他揍一頓。”爸爸說:“你怎么可以這樣呢?打人是不對的。”
孩子說:“我們老師總是留這么多作業(yè),還喜歡嘲笑我們,我們都不喜歡他。”媽媽說:“不可以這樣說老師,這是對老師的不尊重。”
孩子說:“她總是搶我的玩具,我不想和她做朋友了。”爸爸說:“你們是好朋友,要學會分享才對呀。”
孩子說:“我現(xiàn)在只要一想到自己下周五就要在臺上表演節(jié)目了,就感到緊張。”媽媽說:“你要有信心,不要太緊張了,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的。”
……
以上問題很多家長都聽孩子說過,對應的回答也和很多家長是一樣的。但是,這些回答方式都是不可取的。雖然很多回應看上去很有道理,但是家長們大多采用否定、拒絕、建議、指責等方式來否定孩子的感受。這些看似平淡的問答背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孩子情緒能力的發(fā)展。
情緒問題是每個人一生中都要面對的問題,尤其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前幾年,家長能否處理好孩子的情緒問題關系到孩子情緒能力的高低。而在提升孩子情緒能力方面,家長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共情孩子的感受。
共情這個詞語可能很多人都聽說過,那么,到底什么是共情呢?
從定義上來講,共情能力,指的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也叫移情能力。對于共情,許多學者有著精辟的闡述。
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梅洛夫認為,共情就是“關懷一個人,必須能夠了解他及他的世界,就好像我就是他,我必須能夠好像用他的眼看他的世界及他自己一樣,而不能把他看成物品一樣從外面去審核、觀察,必須能與他同在他的世界里,并進入他的世界,從內(nèi)部去體認他的生活方式,及他的目標與方向。
家長對孩子的共情指的就是,家長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真正理解孩子的感受,并對孩子的情緒完全接納。
舉例來說,一個四歲的孩子剛買了一顆棒棒糖,才吃了兩口就掉在了地上不能吃了。很多孩子的反應就是難過,有的還會哭鬧不已。
在大人看來,丟了一顆糖根本不是什么問題,大不了重新買一塊。但是,對孩子來說,這顆糖就是她的全世界,對他來說意義非凡。如果家長不能理解這一點,就無法真正共情孩子。
共情孩子需要做到什么呢?家長怎么做才是真正共情孩子呢?
首先,大人要理解孩子的特點和能力。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同樣的一件事,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孩子的能力也會有差別,大人要明白孩子自身的特點,不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較,這是共情孩子的前提。
其次,大人要尊重孩子的想法。處在情緒當中的孩子,會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大人要學會尊重他們。但是,尊重并不代表認可,只是讓孩子明白他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quán)利,他的想法也會被尊重和理解。
第三點,孩子鬧情緒時,大人要停下一切,專心傾聽和陪伴孩子。這個舉動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大人是在真正地關心他們,給到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在這樣的氛圍中,孩子的情緒會平復得快一些。
另外,當孩子情緒反應比較激烈,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時,大人不要急著評判,更不要指責孩子。如果對他人造成了干擾,大人可以把孩子拉到一個合適的場合,讓他發(fā)泄一下。
最后,大人一定要注意,共情孩子的關鍵是回應孩子的感受,而不是他們的行為。還是舉剛才的例子,孩子因為掉了棒棒糖而哭鬧不已,大人的回應如果是“你別哭了,我再給你買一個”,這就是對行為的回應。如果是“剛買的棒棒糖掉了,你很難過,是嗎?”這才是對情緒的回應。
要想學會共情孩子,知道這些理論是遠遠不夠的,家長需要去學、去練,在實踐中不斷思考和總結(jié)。養(yǎng)育孩子是一個慢功夫,需要時間和耐心。
很多家長說,自己的情緒能力就不高,怎么引導孩子呢?其實,提升孩子情緒能力的過程也是家長提升自我的一個機會。只要功夫到家,大人和孩子都能夠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