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盈月原作者:stephena.diamondph.d.我很快就要陸十歲了,就在下個月。特別對于那些壹生不盡如意的人來說,陸十歲是個令人傷感而前景莫測的年齡。并不是說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按計劃進行。生活會改變方向或有意想不到的彎路,有的使人快樂,有的帶來幸運,有的造成悲劇。今天,即使在美國人...
盈月
原作者:stephena.diamondph.d.
我很快就要陸十歲了,就在下個月。特別對于那些壹生不盡如意的人來說,陸十歲是個令人傷感而前景莫測的年齡。并不是說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按計劃進行。生活會改變方向或有意想不到的彎路,有的使人快樂,有的帶來幸運,有的造成悲劇。今天,即使在美國人口中,也有不小比例的人活不到陸十歲。而如果我們活到陸十歲,命運的曲折道路就開始接近終點,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已經(jīng)度過了百分之八十的有成效的生命。
《圣經(jīng)》把短暫的人類生命定義在柒十歲,離老年的陸十歲里程碑已經(jīng)不遠了。當然,貳十壹世紀的科學正在延長我們的壽命,把死亡年齡推向了柒十、八十、九十歲。但是,即使有神奇的先進醫(yī)學,陸十歲還是標志著身體的╟有時還是智力的╟微妙而不可逃避的衰退??梢哉f,陸十歲是終結(jié)的開始。對有些人來說,這種說法也許有點病態(tài)、低沉。但和它自相矛盾的是,我們越是直接地正視生存和死亡的問題,生活就越顯得有意義,也越能鼓勵我們感激并智慧地利用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余生。
“死亡焦慮”的意思,是意識中(更經(jīng)常是無意識)對威脅我們微小生存的事物的覺察。這種覺察可以是壹種積極的、甚至有創(chuàng)造性的力量,激勵我們抓住現(xiàn)時現(xiàn)刻、采取行動、拒絕拖延、孤注壹擲,找到人生意義,和必然的生命寂滅作壹番猛烈的搏斗。迪倫.托馬斯在詩里寫道:
切勿溫和輕柔地道晚安
老人須在黃昏里燃燒和咆哮
盛怒,面對光明的逝去,盛怒吧
如果我們勇敢地面對死亡焦慮,而不是用藥物或其它方法把它中和、否定或壓抑下去,死亡焦慮會激發(fā)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加強我們的自我意識,加固我們的精神支柱。確實,宗教信仰和精神事物的中心,就是壹切和生存有關(guān)的恐懼和擔憂:苦難、疾病、衰老,最后死亡。陸十歲以后的生活質(zhì)量,取決于我們?nèi)绾螌Υ劳?,把死亡看得有多重,對死亡采取什么態(tài)度。
心理學家艾瑞克·艾瑞克遜認為,這壹生命階段給人帶來的,若不是“完整感”,就是“絕望感”,要看我們這壹生是怎么過來的,取決于我們在死亡接近時對沒有完成的人生計劃是不是能夠接受。沉溺、虛無、過度消費、過度享受、拼命延長青春,都是躲避死亡焦慮的表現(xiàn),而不是積極有創(chuàng)意地直接正視死亡焦慮。
在這個意義上,正視陸十歲和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著名的“中年危機”壹說很相似。典型的中年危機開始于叁十伍到肆十伍歲。在理想的狀況下,我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審視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未達到的目標,思考自己對目前的生活方式滿意不滿意,重新評估自己的身份、夢想、欲望和價值觀,從而繼續(xù)、調(diào)整或劇烈地改變下半生的人生道路。但把陸十歲和經(jīng)典的中年危機混淆起來是不正確的,盡管很多人有這種錯誤的概念。這是兩個不同的生命階段標志。從理論上和數(shù)字上來說,在中年,我們還有時間來做沒有完成的事情,或向我們愿望中的自我靠攏。中年危機,或“半生危機”,迫使我們決定下半生要過什么樣的生活;而陸十歲則是典型的“日落危機”,或“終場危機”,我們必須對付的,如迪倫.托馬斯所說,是“光明的逝去”。壹個全面爆發(fā)的中年危機,會是混亂的、令人驚恐的,會使人完全迷失方向。但是,和陸十歲比較起來,中年危機就顯得相形失色了。
陸十歲帶來的,是壹種火急的迫切,壹種強有力的觸動,這都是普通的中年危機所沒有的。到了陸十歲,我們已經(jīng)度過了大半生,改變生活方向的余地已經(jīng)很小。想要補償生活經(jīng)歷中的缺憾,已經(jīng)太晚了,實際上已無可能。中年還有各種潛在的機會;而在陸十歲,這些機會都干枯或消失了。正視陸十歲,是和浮生有限、最終的喪失和空無的最后壹次對峙。在陸十歲,我們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壹系列緩慢而令人警醒的衰退,加上父母、兄姐、老師、同事和朋友的離去,我們再也無法回避、否認或忽視自己死亡的到來。這是超越于壹切的高風險的精神危機,其心理結(jié)果是很難預見的。艾瑞克遜經(jīng)典地把這壹階段描述為絕望感和完整感的內(nèi)心之戰(zhàn),這壹說法很有道理,但我認為也可以把這個危險階段歸結(jié)于“勇氣”和“怯懦”的根本問題:我們是否能找到內(nèi)在的勇氣,來自愿地直視、克服和接受我們所不能回避的狀況?還是在艱巨而神秘的挑戰(zhàn)面前恐懼地畏縮起來,或絕望地退進自我欺騙、逃避、扭曲或否認現(xiàn)實?
進入了陸十歲之后的階段,我們會產(chǎn)生壹種自然的、有目的性的內(nèi)在傾向,朝著平衡、補償和完成的方向努力?,F(xiàn)在,我們有了新的、也許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機會和可能性。有幾扇門在陸十歲永遠地關(guān)上了,但是另有幾扇門還沒有被打開。陸十歲是追求人生平衡、健全和完整性的最后壹個機會。這不僅意味著回頭審視、接受自己的過去,而且還要向前看,看到人生仍能作出的貢獻,仍能取得的成就和經(jīng)歷。我以前有兩個導師,羅勒.梅博士和朱恩.辛格博士,他們都活到八十多歲、接近九十歲,無論在事業(yè)上還是個人生活中,都壹直保持活躍,做著有創(chuàng)意、有貢獻的人。例如羅勒.梅在陸十歲出版了大作《愛情和意志》(1969),他的最后壹部作品,《渴望迷思》,是八十貳歲發(fā)表的。當然,不是所有活到陸十歲的人都能看到八十歲,但無論剩有多少時間,都是寶貴的,都要好好地度過。
這樣,陸十歲的時候就有了壹個關(guān)鍵的問題:怎樣把有限的余生過得更有意義、更有成效、更有滿足感?可以把陸十歲看作接近尾聲的壹本書的又壹個章節(jié),壹個最后的機會來為親友、學生、社會和后代留下壹筆寶貴的遺產(chǎn),也是最后壹個機會來發(fā)現(xiàn)和追求我們的命運。
死亡,是壹扇門,還是壹個終端?無論你信仰哪壹門宗教,傳統(tǒng)的精神教誨都告訴我們,死亡之后的任何來生,都受著此地和現(xiàn)世的影響。無神論者不相信來生,于是死亡之前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更是極其重要。所以,無論你有沒有信仰,對死亡現(xiàn)實的敏銳意識都是必要的,它能激勵個人精神上的成長,使你對物質(zhì)世界保持距離,在道德上有更大的提升,更好地接受自己,了解生存的光明和黑暗兩面,栽培互敬互愛的人際關(guān)系,增進創(chuàng)造力,對現(xiàn)時生命中美好的神秘力量有更深刻的欣賞和感念。
在2007年的電影《遺愿清單》中,杰克.尼克森和摩根.弗里曼扮演了兩個得了絕癥的陸十多歲男子。他們在醫(yī)院相逢,各自被診斷只能存活壹年左右。他們決定列出壹個遺愿清單,并在死前積極地去完成清單中的人生經(jīng)歷目標。這里有高層跳傘、賽車、吻世界上最美的女子、去喜馬拉雅山遠足。在兩人當中,卡特是個更注重思考的人,他的清單包括了壹個更崇高、更浪漫、更富于心靈的項目:為壹個陌生人做好事。卡特離開愛妻和家人,去陪伴富裕、未婚、看破紅塵的尼克森(扮演愛德華.科爾)周游世界、尋求冒險。但是最后,他因思念妻子和家人回到家里,成為壹個更快樂、更自足的人。可悲的是,他的滿足太短暫,不久他就死于跟隨他許久的癌癥??茽杽t神奇地因疾病緩解而活到很老,他找到了自己的靈魂,與長久不來往的女兒和解,在朋友卡特的葬禮上致了感動人心的悼詞。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但同樣地拼命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追到手后,又發(fā)現(xiàn)并沒有他們期待的那么好。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發(fā)現(xiàn)了以前沒有預想到的愛情、友情、和解、同情、接受、歡樂,還有艾瑞克所說的“完整”。陸十歲后還有很多事情可以發(fā)生,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有地方可去旅行,有人可去愛,有書可寫,有電影可拍,有畫可作,等等。不過,到了陸十歲,不壹定每個人都必須編寫壹份獵奇冒險的清單。也可以是什么事都不做,或者說,只滿足心靈的需求,而不是外部世界的事物。各取所需。
例如,對性格外向的人來說,過了陸十歲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多作些自省和靜思,多壹些清靜,或接受壹些心理輔導和心理分析。這是壹種內(nèi)心的探險,但也是壹種探險。榮格在經(jīng)歷了長達近貳十年的極端內(nèi)審以后,在陸十歲進入了壹個更外向的階段。內(nèi)向的人,陸十歲后可以在生活中融入壹些外部活動,參與社會,從清靜的生活方式向更多的人際關(guān)系過渡。對某些人來說,由于壹生都致力于戀愛、婚姻和家庭,也許陸十歲后可以第壹次嘗試獨立而不受牽制的生活。對于長期的物質(zhì)主義者,到了陸十歲可以培養(yǎng)壹種更重于精神的生活觀。無神論者在這個年紀有了宗教信仰,或者虔誠而嚴格的教徒變成了無神論者或不可知論者。壹個注重精神的苦行主義者,也許到了陸十歲可以學會感官上、身體上、物質(zhì)上的欣賞和享受。那些過于剛陽的、理性的、注重邏輯和智力的、極為好強的人們(無論是男是女),陸十歲可以促使他們把陰柔、本能、情感和寬容納入自己的性格。對于那些過于女性化的男女,相反亦成。陸十多歲可以是個深刻的轉(zhuǎn)變階段,性格中的兩極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抵消和平衡,盡管我們會抵制劇烈的變化,我們更愿意盡力保持原先的性格。
可以把陸十歲比作橄欖球賽的第肆場或最后壹場,或者棒球賽的第柒局。在這兩種情況下,球賽接近終結(jié),但還有時間來決定最后的輸贏。只要比賽沒完,結(jié)局就不能肯定;只要女高音還沒開唱,歌劇就沒有結(jié)束。這就使壹切都變得活躍而緊張,還有爆冷門的可能性,說不定還會加時比賽。正如天氣、受傷、心理、運氣等等變量能改變棒球、橄欖球、籃球、網(wǎng)球、高爾夫或冰球的結(jié)局,身體局限、疾病,以及事業(yè)、經(jīng)濟、個人和家庭的狀況,也能改變壹個人的命運。雖然這些重大事件在我們的掌控之外,但我們還是壹本書最后壹章的作者,我們還是有機會、有責任把這壹章寫到結(jié)尾。或者說,我們應該竭盡全力把它寫到底。
在走向陸十歲的時候,如果我們真想撰寫自己的“遺愿清單”,可以把它看作壹張“未竟事務(wù)”的單子:勇敢地面對新挑戰(zhàn),或以前沒有接受的舊挑戰(zhàn);補償我們性格中的失衡,開發(fā)以前被忽視的自我,不僅在外部世界和人際關(guān)系方面,而且還有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要在清單中列出歪斜的、未完成的、沒有說出口的、沒有創(chuàng)造出來的、潛意識的、做了壹半的事情;列出那些壹旦完成或得到補償就能使我們更完善、更和諧、更平衡、更寧靜、更滿足的事物。把它看作接受自己的失敗、錯誤、過失和不端行為的神圣過程,承認自己以前對別人造成的傷害和破壞,承擔惡劣行為帶來的后果,同時也原諒自己,是這個階段精神提升的壹個重要部分。
在《遺愿清單》中,正如典型的真實生活里,那兩個男子在醫(yī)生告知自己死亡即臨之后,才得以走上各自的精神救贖旅程。如果認真對待,正視陸十歲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而且還會為人們留下更多的時間來追求這個目標,盡管這壹點我們不能預測。當然,無論我們有多少時間、勇氣或創(chuàng)造力,都永遠不能完成所有的未竟事務(wù),也不可能親身得到世界上所有的人生經(jīng)歷,或成為完全和諧、平衡的人。我們永遠會有羞愧、后悔、厭惡、悲傷、沮喪和失望的情感。有些夢想永遠不會實現(xiàn),另壹些夢想可能只能部分實現(xiàn)。
陸十歲以后心理任務(wù)更重要的壹部分,是接受自己,接受人性的局限,接受自己做到的和沒有做到的事情,而不是壹定要改變自己,或改變自己的生活。要學會注重和感念自己的成就,而不是緊盯著自己的缺陷。過了陸十歲,要改變性格、環(huán)境、生活方式、世界觀、行為、信仰、職業(yè)和人生態(tài)度,即使有可能,也是困難的。但是我們應該帶著勇氣、責任心、創(chuàng)造力、誠實和激情,去盡力接受這些挑戰(zhàn)。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找到趣味、振奮、滿足、歡樂、美、愛、啟發(fā)和意義,以及內(nèi)心的寧靜。
本譯文僅用于學習和交流目的。非商業(yè)轉(zhuǎn)載請注明譯者、出處,并保留文章在譯言的完整鏈接。商業(yè)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