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輔導孩子學習這件事怎么了

更新日期:2021-09-06 21:37:34  來源:m.pltea.cn

導讀前幾天看到上吐槽家長們輔導孩子學習的各種短視頻,讓人笑噴。孩子們無拘無束的思維方式和成人在規(guī)則下得出的理性標準答案顯得格格不入,家長們抓狂的不行,孩子們一臉的茫然。視頻中有家長說自己因為輔導孩子學習還進醫(y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并得出愛惜生命,遠離輔導功...

前幾天看到上吐槽家長們輔導孩子學習的各種短視頻,讓人笑噴。孩子們無拘無束的思維方式和成人在規(guī)則下得出的理性標準答案顯得格格不入,家長們抓狂的不行,孩子們一臉的茫然。視頻中有家長說自己因為輔導孩子學習還進醫(yī)院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并得出愛惜生命,遠離輔導功課的感悟。有位媽媽說自己也是老師,但從沒遇到過比自己孩子還笨的學生。還有位媽媽吐槽自己讀小學三年級的孩子花了兩個小時只寫出了一句話的作文,看到家長們滿滿的焦慮,我也有感同身受的無奈。身為一個五年級男孩子的媽媽,我也曾在輔導孩子學習時變成“惡魔”,大聲的吼叫,強忍著動手的沖動。甚至冒出生二胎的念頭,頭胎做不了指望,生個二胎,不求他/她當學霸,只要學習不讓我費力就行了。

輔導孩子學習這件事是怎么了?它既能使夫妻為此爭吵,又能疏離親子關系。回想自己當年讀書的歷程,父母關注的并不多,學習好壞一直是自己個人的事。而現(xiàn)在,家長在孩子學習上投入的時間,精力,金錢都是前所未有的,這樣持續(xù)的高度關注正是我們焦慮的表現(xiàn)嗎?

焦慮來源于競爭壓力

從懷孕開始,家長們就在拼早教了。一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宣傳語影響了多少人。它就像一個優(yōu)勝略汰的魔咒讓家長的心一直懸著,早點讓孩子學,多點讓孩子懂,幼兒園時提早學習小學的知識,小學高年級時學習初中的知識,初中時把高中的學完,參加競賽,提早被大學錄取就目標實現(xiàn)了。孩子們都還沒來得及發(fā)展出自己的興趣愛好,清晰自己的夢想就在家長的帶領下按家長設定的目標前行著。

身為家長,我們大多數(shù)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是他們去外地求學前的十八年左右的時光,而后的學習生活,孩子們有了更多的自主權。可習慣了被輔導,被帶領著走的孩子,能在十八年后的某一刻突然變成自主的學習,自律的學習嗎?上了大學后他們還有目標嗎?完成了幾年的大學學習,他們有自己的人生憧憬和規(guī)劃嗎?

焦慮來源于及時性滿足

40年前,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米切爾做了一個考驗兒童耐心和意志力的棉花糖實驗,十幾年后,研究者發(fā)現(xiàn)那些控制自己即時享用棉花糖的誘惑并通過等待獲取更多棉花糖的孩子成年后更加成功。這一試驗說明了人類嬰兒早期形成的延遲滿足和自控的習慣與后來的成功有重要的相關關系。而今迅速發(fā)展的互聯(lián)技術讓我們生活獲得便利的同時處處讓我們體驗到的都是即時滿足的快感,無形中,我們對等待這件事越來越?jīng)]耐心。那對待孩子學習呢,教了一遍怎么不會,教了兩遍怎么還不理解,教了三遍為何還沒掌握……于是得出結論孩子太笨了,遺傳了爸爸或媽媽不好的基因。我們太習慣于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忽略了孩子思維能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家長能在輔導孩子學習時更耐心才有利于更好的培養(yǎng)孩子的意志力。

焦慮來源于過重的期望

人的成長方向離不開社會期望方向,父母期望方向和自己的意愿,目標。正確的教育先看孩子的本性,在不了解之前,先在符合社會規(guī)范下順其自然的陪伴,而我們太著急了,等不了孩子自然成長。因為70后,80后出生的我們在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長大,多數(shù)人靠自己的努力留在理想的城市,深感生存的壓力和殘酷,這些經(jīng)驗似乎告訴我們?yōu)榱耸刮覀兊暮⒆由偈芑蛎馐苓@些壓力,我們甘愿為了孩子做出各種‘犧牲“,讓他們有好的學習資源,讀一流的大校是唯一的可行途徑,好大學就等于擁有好的資源,好的前景,好的生活。我們想要孩子擁有的不僅是豐富物質,還有社會地位和名譽??偟膩碚f在學習上,孩子獲榮譽,家長感榮耀。孩子受批評,家長感羞恥。孩子的心靈是純真善良的,有時父母做出的各種“犧牲”會給他們帶來沉重的壓力。曾有報道六年級的女孩自殺留下的遺書中表達了對父母的歉意,她感到自己考不上重點中學會讓家里多出10萬塊錢去擇校。為了讓父母省下10萬塊,她選擇了結束自己生命。原來,父母為了鼓勵她好好學習常對她說若沒考上重點中學,家里要湊10萬塊供她上好學校,而這10萬塊錢要讓父母付出額外的工作勞動才能獲得。類似令人痛心的事情也時有報道,主要是中小學孩子考試后的輕生舉動。當我們感嘆孩子們越來越嬌貴,抗壓能力越來越弱的時候,是否反省了孩子們壓力的來源正是家長的焦慮。當我們對孩子的認可僅來自他們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應該得到的肯定時,那孩子的學習動機會發(fā)展為討好性的學習,投其父母所好而學,沒有轉化為內在的動力,即便上了大學也容易崩塌,把被壓抑了十多年的玩的天性在大學期間釋放。

也許有人會問,難道家長不應該對孩子寄予期望嗎?按照心理學中的“羅生塔爾效應”當教師深信某些孩子有很高的天賦,就會對孩子有積極的期望和暗示行為,孩子會接收到這些信息從而增強自信,往積極期望的方向發(fā)展。所以家長也應該對孩子有好的期望,但前提是信任性的期望,而非焦慮性的期望。信任是我們充分相信孩子會按自己的節(jié)奏成長,我們給予孩子的愛和關注是無條件的。

在孩子學習生活上遇困難時,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原因,理解并肯定他們想法的合理性,配合他們的需要去給予幫助,在扮演教育者的同時,先做到傾聽者,最終從教育者轉變?yōu)樽稍冋?隨著孩子的成長,讓他們對自己的事情擁有更多決定權。發(fā)展出獨立自主的人格特征。

而焦慮性的期望是我們懷疑孩子的潛能,對孩子沒有基本的信任,在孩子犯錯,成績不好時失控,我們感到自己的失敗,泛化當前學習情況會帶來的一些列影響,深信我們不嚴格管教,孩子會將來無望,不相信孩子能發(fā)展出自主的學習動力,自律的生活習慣,忽視了孩子除學習成績外其它方面的才能和可能性。而實際情況是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下有一個基本信念,我們每一個人在沒有任何外界的強制性的控制下,會自動的選擇被主流社會所認可。

無論是信任性的期望還是焦慮性的期望,孩子們都能從父母言行舉止中感受并接收到,并形成對自我的認知的一部分。即我們覺得孩子是好的,孩子就認為自己是好的,我們認為孩子不夠好,孩子就會相信自己不好。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身體,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態(tài)是投入學習的前提。

拔苗助長的故事大家都聽過,每棵小苗都有自己的成長節(jié)奏,密集的施肥和過度的保護只會使得小苗越來越弱,無法發(fā)展出自身的抗御能力。

長得慢些的,我們就靜靜陪伴,耐心的等待吧。

閱讀全文
Cn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