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讀代桂云|壹心理專欄作者云心理:yunxinli-aiziji世上的路有千萬條,如果你常走的那幾條骯臟、崎嶇、狹窄,你的世界就不美好。世上的人有千萬個,如果你常見的那幾個粗鄙、苛刻、虛偽,你的人生就不美...
代桂云|壹心理專欄作者
云心理:yunxinli-aiziji
世上的路有千萬條,如果你常走的那幾條骯臟、崎嶇、狹窄,你的世界就不美好。世上的人有千萬個,如果你常見的那幾個粗鄙、苛刻、虛偽,你的人生就不美好。
幾日前,我在朋友圈發(fā)了這段文字。壹個朋友問:怎么改變?另壹個朋友回:能遠離就遠離。
我知道,問“怎么改變”的朋友,正處在不美好之中,急著改變?;亍澳苓h離就遠離”的朋友,她的這種灑脫的態(tài)度,讓我羨慕不已。因為,我越來越發(fā)現(xiàn),哪怕脫離壹種讓自己痛苦不堪、深惡痛絕的境況,也是十分艱難的壹件事情。
壹、“蛛網(wǎng)困境”
玫是壹個樸實而傳統(tǒng)的女人,與老公長期兩地分居。壹次,她無意中看到老公在微信中與多個女人有信息往來,雖然沒有什么敏感的內(nèi)容,仍然讓她很不舒服。老公回到自己的城市之后,她陷入了巨大的焦慮之中,前來尋求幫助。
玫想改變目前的處境,但發(fā)現(xiàn)自己被困住了:要結束兩地分居的狀況,必須有壹人放棄自己的工作。老公是家庭的經(jīng)濟支柱,他當然不能放棄自己的工作;玫的工作收入壹般,但輕松穩(wěn)定,如果放棄去老公的城市,她覺得自己這個年齡很難再找壹份這樣的工作。不僅工作,在情感上她也覺得自己被嚴重壓抑,沒有疏通管道。她不能與老公交流自己的感受,因為他只會埋怨她胡思亂想。不能告訴父母自己的苦楚,擔心他們會因此埋怨老公。也不能告訴朋友自己的事情,擔心她們不僅不能安慰自己,還會說壹些自己不想聽的觀點……她選擇前來咨詢,但并不相信咨詢師能幫到她,只是萬般無奈之下姑且壹試。
相信很多人都曾遇到和玫類似的困境:就像壹只被蜘蛛網(wǎng)纏住的蝴蝶,苦苦掙扎,卻依然無力掙脫。無助、無力、無望是“蛛網(wǎng)困境”最主要的特征。陷于“蛛網(wǎng)困境”中的人會悲哀地發(fā)現(xiàn)壹個現(xiàn)實:世上的道路有千萬條,你卻只能走那壹條骯臟、崎嶇、狹窄的路;世上的人有千萬個,你卻只能與那個粗鄙、苛刻、虛偽的人糾纏不休。
為什么會這樣呢?真的是“蜘蛛網(wǎng)”困住了你么?
貳、習得性無助
20世紀6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做了壹項經(jīng)典實驗。
把狗關在壹個上了鎖的籠子里,籠子邊上安了壹個蜂音器。蜂音器壹響,就給籠子的鐵絲網(wǎng)通上電流,痛苦不堪的狗肆處亂竄,但無法逃脫。如此叁番伍次之后,只要蜂音器壹響,狗就放棄掙扎,躺在那里默默地忍受痛苦,不再極力逃脫了。
然后,把狗挪進壹個更大的籠子,籠子中間用隔板隔開,隔板的高度狗可以輕易跳過去。這次是籠子壹邊通電,壹邊不通電。再把另壹條從來沒有被電擊過的對照組的狗,和先前的那條實驗狗壹起關進籠子。當蜂音器響起,籠子通電,對照組狗在受到短暫的驚嚇之后,立刻奮起壹跳,逃到了安全的那壹邊。可那條實驗狗,卻臥倒在籠子里絕望地等待痛苦來臨。
后來,塞利格曼用人進行實驗,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在人身上也會出現(xiàn)。實驗中,把大學生被試分為叁組:讓第壹組學生暴露在壹種噪音中,這組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貳組學生暴露在同樣的噪音中,不過他們通過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叁組是對照組,沒有噪音。
當被試在各自條件下進行壹段實驗后,進入另壹項實驗:實驗裝置是壹只“手指穿梭箱”,當被試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壹側時,就會聽到壹種強烈的噪音,放在另壹側時,就聽不到這種噪音。實驗結果顯示,第貳組和第叁組被試,當噪音響起時,他們會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壹側使噪音停止。而第壹組被試,即在原來的實驗中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使噪音停止的被試,任刺耳的噪音響下去,卻不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壹側。
塞利格曼將這種狀況稱之為“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感是指壹個人經(jīng)歷了挫折與失敗后,再度面臨各種問題時會產(chǎn)生壹種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tài)與行為表現(xiàn),并把這種無助感擴散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也就是當壹個人發(fā)現(xiàn)他無論如何努力,都以失敗告終時,他的精神支柱就會瓦解,斗志也隨之喪失,最終會放棄所有努力,徹底陷入絕望。
心理學家們研究發(fā)現(xiàn),當人們陷入習得無助感時,通常會從叁個角度來處理問題:
個人(personal):他們也許會將自己投射到問題上,換句話說,傾向于針對問題來內(nèi)化自己。比如,學習不好就認為自己智力差,失戀就認為自己令人討厭等。
普及(pervasive):他們也許會認為問題影響了生活中每個層面。他們會無意識地把問題擴大化,比如上面提到的玫,她認為父母、朋友及咨詢師都不能給她幫助。
永恒(permanent):他們也許會認為問題是不可能被改變的。維克多·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這本書里,記錄了不少被關在集中營中的猶太人,認為壹輩子也不會活著走出集中營了,從而徹底放棄了希望。
叁、是誰困住了你?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壹個故事:有人看到動物園的大象用壹根很細的繩子拴著卻不會逃跑,請教飼養(yǎng)員怎么會這樣。飼養(yǎng)員說在大象很小的時候就用這根繩子拴著,當時它怎么掙扎也逃不掉。等大象長大了,依然認為自己掙不脫這根繩子。
很多人也掙不脫自己因習得性無助而編織的思維繩索。壹個女人的老公每個周末都會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暴打她壹頓,這種生活讓她痛苦不堪。有人勸她離開這個男人。她說:“這個男人每周只打我壹頓,要是再換個男人,每天打我壹頓怎么辦?”當然,這種情況比較少見,這個女人是典型的依賴型人格。
但在職場上,有壹種情況卻相當普遍。當壹個大學生進入壹家企業(yè)后,發(fā)現(xiàn)老板吝嗇又挑剔,工資又不高,但好處是比較穩(wěn)定。他壹次又壹次想跳槽,但擔心又遇到同樣吝嗇和挑剔的老板,或者新工作不穩(wěn)定而作罷。等10年之后同學聚會,他才發(fā)現(xiàn)有的同學自己都當上了老板。大家對如此有能力的他,卻在壹個如此不良的企業(yè)里干這么久表示不解,他也奇怪自己為什么就是無法離開。
我最近有壹個感悟:再不堪的環(huán)境,如果呆得足夠久,壹個人就會寄生在這個環(huán)境之中,越來越無法動彈。甚至包括壹些智慧和有力量的人也會這樣。讀《馬斯洛傳》時,看到有壹次,壹個研究機構提供非常優(yōu)越的條件,請馬斯洛去工作。但是經(jīng)歷過經(jīng)濟大蕭條的他,最終還是選擇留在已不太喜歡的布蘭代斯大學繼續(xù)教書,因為這個工作可以給他穩(wěn)定的收入。
那些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創(chuàng)傷的人,就像壹棵生長在巖石上的樹,想盡壹切辦法攀住巖石,扎下根須,吸取營養(yǎng)。如果有脫離巖石的機會,他們多半也會拒絕,因為每壹次移植都會重新喚醒他們的創(chuàng)傷記憶。對他們來說:巖石上的環(huán)境盡管惡劣,但畢竟活著,而未來的新環(huán)境卻充滿了未知的風險,與不可控的風險相比,他們寧愿這么扭曲地活著。正應了那句話:如果你不改變生活,你遲早會被生活改變。
“困”這個漢字,本身就是對習得性無助的生動詮釋。壹個害怕再次受傷的人,用使自己變“木”的方法應對改變,然后他會發(fā)現(xiàn)肆周全是高墻,自己無法動彈。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壹個人先變“木”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被困住,而不是發(fā)現(xiàn)自己被困住,才變“木”。
“抱著殘缺的人生地圖不放,與現(xiàn)實世界處處脫節(jié),這是不少人的通病,也是造成諸多心理疾病的根源”。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說。那些陷于習得性無助的人,就是依靠過時的心靈地圖走現(xiàn)在和未來人生道路的人。
如果有足夠的勇氣松開由習得性無助編織的思維中的繩索,你就會變得有彈性,也許肆周的厚墻就出現(xiàn)了壹個出口。玫就是這樣,當她與咨詢師探討之后,發(fā)現(xiàn)她有多個選擇來應對自己的困境,而不是之前認為的無路可走。
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陷阱,也許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世上的道路有千萬條,你有能力拒絕走那條骯臟、崎嶇、狹窄的路;世上的人有千萬個,你有力量遠離那個粗鄙、苛刻、虛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