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導(dǎo)讀關(guān)于這個問題,本文排除生理與遺傳族群,好比天生的反社會人格、虐待他人以快感的變態(tài),以及心神喪失的精神病人,僅針對在極端情況內(nèi)的普羅大眾?!旒热挥袎氖?,什么又是好事?從倫理學(xué)的角度來說,好與壞、善與惡的關(guān)系與定義始終有爭論...
關(guān)于這個問題,本文排除生理與遺傳族群,好比天生的反社會人格、虐待他人以快感的變態(tài),以及心神喪失的精神病人,僅針對在極端情況內(nèi)的普羅大眾。
§既然有壞事,什么又是好事?
從倫理學(xué)的角度來說,好與壞、善與惡的關(guān)系與定義始終有爭論,壹派認(rèn)為有絕對的善,壹派認(rèn)為這些都是價值判斷,僅具有相對性。
兩派說法都對,好比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亞歷塞維奇,她說:「從藝術(shù)的角度來說,無所謂惡,因為惡可以通過藝術(shù)家成為美的事物。唯壹的惡,就是殺人?!?/p>
亞歷塞維奇的說法體現(xiàn)了好壞、善惡的相對與絕對,也回應(yīng)了今天討論的問題本身。
我們做任何事,都叫「做」事,但做「壞」事則是壹種道德判斷,無關(guān)于行動本身,而是由壹個人的道德觀決定。前者只是有做或沒有做,后者是就事論事,給予道德評價。
合乎道德的事,不見得會讓我們感到快樂,也就是所謂的爽。有時我們擇善固執(zhí),在于我們的理性認(rèn)為這樣做是對的,即使需要禁欲,甚至犧牲,我們?nèi)詧远ú灰啤?/p>
但這對你的家人來說可能是壞事,因為你的犧牲可能讓壹家老小頓失依靠。
好比在電影《藍(lán)色茉莉》中,賈絲敏對老公靠詐騙維生,她也是共犯結(jié)構(gòu)的壹環(huán),憑藉老公詐騙所得能讓自己過奢侈日子,她睜壹只眼、閉壹只眼。
直到發(fā)現(xiàn)老公出軌,于是她憤怒的向fbi檢舉,導(dǎo)致家破人亡。她的決定滿足了壹時的爽,但讓老公從此成為階下囚,自己失去生活支柱,兒子從此埋怨她。
§莫把壞事看成小事
日常生活中,小小的做惡讓人得到某種快感,譬如貪圖方便丟煙蒂;為了上班不要遲到,上地鐵不排隊;為滿足小頭,冒女友懷孕風(fēng)險不帶套等。這些壞事之所以做了會讓人爽,在于通過這些我們判斷「微不足道」的小事,能讓我們獲得更大的滿足。
然而,誠如丹尼爾.卡尼曼(danielkahneman)所言:「人類對于低概率往往反應(yīng)過度,對高概率經(jīng)常反應(yīng)不足。」
好比明明搭飛機的死亡率遠(yuǎn)低于交通意外,但人們更畏懼飛行。中樂透頭獎的機率比被雷擊還低,卻在開獎前抱著高度期望。
干壞事帶給我們的,更多是對生活的想象,這種想象使我們跳脫生活常規(guī),使我們感覺不受拘束。簡言之,那些小小的壞事,為我們感覺自己重獲自由。
相反地,今天會讓這些壞事成為壹種自由,反映出壹個社會對我們的禁錮,以及對自由的剝奪。
也就是干「好」事不夠爽的原因,因為那個「好」的價值并未真正被我們內(nèi)化,還可能是我們生活壓力的來源,而逃離壓力是人之常情。
因此我們要深思的是「為什么干好事不爽?」,當(dāng)中似乎反映出人們對自由的不理解。
如果壹個小孩從小讀書學(xué)習(xí),長輩們耳提面命的都是「讀書好能換到好工作,好工作能賺到好多錢,好多錢才能有好家庭、好生活,擁有這些才成功」。
那么這樣壹個小孩,他從來沒有機會理解什么是自由,因為生活的好與壞都被這些價值觀限定住。成績、事業(yè)、頭銜是衡量壹個人價值的標(biāo)準(zhǔn)。
當(dāng)我們越是服膺外在價值,我們就越不自由。因為我們越看不清楚自己的面目,好像我們沒有自我,而是他人組合出來的機械人。
于是我們干起壞事,想象超低概率的天堂能夠降臨,若不抱這些希望,生命與死無異。
§干壞事的勇氣
小小的越軌能讓我們在被安排的人生中,獲得壹點自由。
我想起壹位朋友,她酷愛開車。她說人生中沒有什么是她自己決定的,只有握著方向盤,才能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常人在生活中通過做點壞事,以獲得快感,是對自由的呼喊,也是有意無意的在問自己壹個問題:「愿意用多大的代價換取自由?!?/p>
就像納粹迫害猶太人,信奉納粹的人覺得他們做的是好事,而與主流價值做對需要干壞事的勇氣,跟主流價值對抗。
每壹件越軌的事,都是對自由的探問,也是換取自我存在價值,獲得存在感的方式。這也是為什么有些青少年叛逆的原因,他們渴望被看見,即使用造成傷害的方式。
我們干的壞事越來越出格,意味我們對生活的不滿越來越多,也越加渴望真實的自己能夠破繭而出。那些壞事讓我們感覺自己和其他機械人不壹樣,我們還具備對生活的掌控力。
隨著社會越來越自由化,過去某些壞事不再是壞事。曾經(jīng)同性戀與sm都被污名化,現(xiàn)在相關(guān)族群皆能各取所需。
表面上,壞事似乎將因此減少,但我想干壞事的人還會繼續(xù)存在,甚至可能增加。只要仍有許多人對自己壹無所知,不明就里的活在他人期望中,被社會壓力逼的喘不過氣。
干壞事就像在照鏡子。
每個人都需要看見自己,以及被看見,好面對內(nèi)心的恐懼,恐懼有天被世界遺忘,或者忘了自己。
作者簡介:高浩容,哲學(xué)、教育雙博士生,臺灣哲學(xué)諮商學(xué)會監(jiān)事,著有《心靈馴獸師》等十多部出版品。現(xiàn)居上海,專職咨詢與寫作。
圖片來自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