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郭利方心理咨詢工作室 > 心理科普 > 青少年心理 > 正文

把你的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不孝順”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的

更新日期:2021-09-10 07:48:44  來源:m.pltea.cn

導讀武志紅丨已獲作者授權轉載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鏡子。你看著它們時,你也在它們的鏡面上留下了鏡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反之也壹樣,你看著壹個事物的那壹刻,那個事物也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媽媽,是我們生命中的第壹面鏡子。生命的最早期,媽媽注目著嬰兒,嬰兒就從這面鏡...

武志紅丨已獲作者授權轉載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我們的鏡子。你看著它們時,你也在它們的鏡面上留下了鏡像,由此你也可以看到自己。

反之也壹樣,你看著壹個事物的那壹刻,那個事物也因你的注目而得以存在。

媽媽,是我們生命中的第壹面鏡子。生命的最早期,媽媽注目著嬰兒,嬰兒就從這面鏡子里看到了自己的存在。若注目壹直在,嬰兒就會感覺自己壹直存在。若注目時,媽媽與嬰兒有共鳴,且?guī)е蛹{與喜悅,嬰兒就感覺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好媽媽的鏡子從不吝于對嬰兒打開。

有時,媽媽這面鏡子總是沒有光的,它不能注目嬰兒,于是,嬰兒就覺得,自己是不存在的。

若這面鏡子偶爾才會打開壹下,嬰兒會在這壹片刻形成壹定的自我感,但是破碎的。在做碰觸你的內(nèi)在嬰兒的練習時,有人會說,他看不到壹個完整的嬰兒,原因在此。

——————————

安靜,閉上眼睛,花伍分鐘感受身體,足夠放松后,想象壹個嬰兒在你身邊,它會在哪個位置?它是什么樣子?什么神情?看著它,它會和你構建壹個什么樣的關系?

它,便是你內(nèi)在的嬰兒,是嬰兒時的你在你內(nèi)心中的留影。

——————————

媽媽這面鏡子的打開若很少,而且打開時都是兒童在極力討好魔鏡,就易導致壹個結果:壹個人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

日本小說家太宰治在小說《人格失格》中寫道,別人寥寥數(shù)語的責備,對我如晴天霹靂。有來訪者說,別人隨便壹個批評,他都覺得自己瞬間破碎。以前還寫過壹位來訪者的意象,壹個小球在追著壹個大球轉,小球壹刻都不敢放松,生怕壹不留意,大球就不見了。大球就是他的媽媽,而小球就是他自己。這叁個故事,都顯示,壹個人之所以對別人的反應極度在意,都是因為,對方好的反應,會讓他有短暫的存在感,對方壞的反應,會讓他的存在感瞬間崩毀。

壹個人太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而多是幼時沒被看見。

在中國,常見情形是,媽媽這面魔鏡是否打開,關鍵是,兒童要讓魔鏡高興,因中國的媽媽第壹缺乏尊重小孩感受的意識,第貳即便有這壹意識,但因與自己的感受缺乏鏈接,而難以給小孩的感受以確認,這壹確認,必須是身體對身體,心對心,而不是頭腦對頭腦,語言對語言。當然,若沒有身體與心的呼應,頭腦與語言的承認,如果有,也遠比沒有好。

兒童愿做壹切努力去討好媽媽的魔鏡,因這面魔鏡打開,他才存在,所以這值得付出壹切。讀孝道的書,中國歷史上多名天才在幾歲時就悟到了孝道是大道,原因僅僅是,他們知道自己這個人的存在感有賴于討魔鏡高興讓魔鏡打開,這種體驗讓他們推論出,所有人的存在感都有賴于討魔鏡高興讓魔鏡打開。

所以,若壹位媽媽想讓你的小孩心理健康,在他嬰幼兒時,多和他互動,看到他,并帶著喜悅,是至關重要的。

不過,與孝道形成的悖論是,壹旦小孩得到的愛足了,形成了壹個健康的自我,他就不會去順著父母的意思了。他會很愛父母,但他做事情,首先是從自己的感受出發(fā),而不是服從父母的語言。若壹心希望小孩孝順,最好是做壹面冷漠乃至殘酷的魔鏡。

你如何看待萬事萬物,這是你最深的存在。

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容顏。波斯詩人魯米如是說。他的意思是,我這面鏡子照見了你,那壹刻,我也就是你。太多哲學家重復過這樣的觀點: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將這壹觀點延伸,還可以說:世界在你眼中,而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影,絕非僅是世界本身,更是你自身。

要有你即鏡子,你即鏡像的這壹意識,你才能看到了別人乃至你自己的全貌。

——theend——

閱讀全文
Cnzz